测绘成果质量保证体系文件一般包括以下具体内容:
管理体系:
质量方针和目标:明确测绘单位在质量方面的宗旨和方向,以及具体的质量目标,如成果精度、完整性等方面的目标。
质量管理规章制度:涵盖从承接测绘任务、组织准备、技术管理、生产管理、成果检查直至成果交付使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,以及与质量相关的机构、人员、仪器设备和软件等的管理活动。
文件管理制度:明确文件管理的范围、职责、流程和方法,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控制和使用。
记录管理制度:规定记录的填写、标识、存储、备份、检索、保存期限和处置等要求,为质量管理提供可追溯性依据。
组织机构:
质量管理和质量检查机构:根据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设定相应机构,明确其职责和权限,负责测绘成果质量的管理和检查工作。
人员配备:配备满足生产需要的质量检查人员,并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资历与能力要求、职责和权限,如最高管理者、质量负责人、技术负责人、质量检查人员、测绘作业人员等。
人力资源:
岗位设置与职责明确:设置各类与测绘质量相关的岗位,如最高管理者、质量负责、技术负责、质量检查、测绘作业、仪器设备和软件管理、档案管理等岗位,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。
人员培训与教育:制定年度质量计划和技术培训计划,按计划开展质量教育和技术培训并保持必要的记录,以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质量意识。
仪器设备和软件:
计量器具管理:对测绘单位所使用的测绘计量器具,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检定或者校准,确保其在有效状态。
设备设施管理:建立仪器设备和软件等相关设施的管理制度和台账,规定采购、日常管理、检定 / 校准、使用维护等工作要求。
项目管理:
合同评审制度:建立合同等委托文书评审制度,规定评审范围、内容、要求及工作程序,并保存评审记录,确保测绘任务的要求明确、可行。
技术标准管理:建立业务所需的技术标准目录,发布并定期更新,确保测绘生产采用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。
技术设计管理:建立技术设计管理制度,规定技术设计的内容、格式、审批程序、设计变更程序等要求,明确技术处理的权限、程序、记录等要求,坚持先设计后生产。
作业过程管理:实施测绘项目前,组织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,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,按照技术设计进行作业;制定完整可行的工序管理流程表,加强工序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,有效控制影响成果质量的各种因素。
成果检查验收制度:建立测绘地理信息成果两级检查(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)、一级验收制度,明确各级检查的依据、程序、内容、比例、记录格式、评定标准等。
不合格品管理:对于不合格成果应有标识、记录、评价和处置规定,保存相关记录,避免不合格成果流出,对不合格成果进行修正、处理或报废。
分包管理: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建立并实施分包管理制度,对分包项目进行严格管理,确保分包活动成果的质量。
质量奖惩制度:制定质量奖惩制度,鼓励员工增强质量意识、提高成果质量。
质量信息反馈与改进:建立质量信息反馈机制,主动征求用户对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质量的意见,及时、认真地处理用户的质量查询和反馈意见,不断实施质量改进;建立制度处理来自客户或其他方面的投诉,并保存所有投诉记录以及针对投诉开展的调查和处理情况的记录。